不同俯卧位通气时间对体外循环术后低氧血症患儿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俯卧位通气时间对体外循环术后低氧血症患儿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为体外循环术后低氧血症 患儿选择最佳俯卧位通气治疗时间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2 月在我院诊治 64 例体外循环术后低 氧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2例患儿。全部患儿均实行早期俯卧位通气治疗, 6h/ 日,对照组采取初始仰卧位 2h- 俯卧位 2h- 仰卧位 2h- 俯卧位 2h- 仰卧位 2h- 俯卧位 2h 治疗方式,其余时间采用患儿舒 适体位;实验组采取初始仰卧位 2h- 俯卧位 3h- 仰卧位 2h- 俯卧位 3h 的治疗方式,其余时间采用患儿舒适体位。观察治疗前 后患者呼吸参数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包括平均动脉血压、心率(HR)、氧分压(PaO 2 )、氧合指数(PaO 2 / FO 2 )、脱机拔管时间和出 ICU 时间与两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效果包括平均动脉血压、心率(HR) 及并发症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氧分压(PaO 2 )、氧合指数(PaO 2 /FO 2 )、脱机拔管 时间和出 ICU 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俯卧位通气时间对体外循环术后低氧血症患儿 治疗能耐受,延长俯卧位通气时间,减少翻身次数,可使患儿的氧合情况得到有效改善,明显降低护理工作量,使患儿的预后 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
杨艳荣 戴桂芳
单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监护室
出处:
《维吾尔医药》
刊期:
2019年第20卷第6期

不同俯卧位通气时间对体外循环术后低氧血症患儿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俯卧位通气时间对体外循环术后低氧血症患儿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为体外循环术后低氧血症 患儿选择最佳俯卧位通气治疗时间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2 月在我院诊治 64 例体外循环术后低 氧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2例患儿。全部患儿均实行早期俯卧位通气治疗, 6h/ 日,对照组采取初始仰卧位 2h- 俯卧位 2h- 仰卧位 2h- 俯卧位 2h- 仰卧位 2h- 俯卧位 2h 治疗方式,其余时间采用患儿舒 适体位;实验组采取初始仰卧位 2h- 俯卧位 3h- 仰卧位 2h- 俯卧位 3h 的治疗方式,其余时间采用患儿舒适体位。观察治疗前 后患者呼吸参数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包括平均动脉血压、心率(HR)、氧分压(PaO 2 )、氧合指数(PaO 2 / FO 2 )、脱机拔管时间和出 ICU 时间与两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效果包括平均动脉血压、心率(HR) 及并发症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氧分压(PaO 2 )、氧合指数(PaO 2 /FO 2 )、脱机拔管 时间和出 ICU 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俯卧位通气时间对体外循环术后低氧血症患儿 治疗能耐受,延长俯卧位通气时间,减少翻身次数,可使患儿的氧合情况得到有效改善,明显降低护理工作量,使患儿的预后 得到明显改善。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0.1663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