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微泡对不同凝龄富血小板血栓(PRT)和富红细胞血栓(ERT)的溶栓效果.方法 分别于体外和大鼠体内颈总动脉制备不同凝龄的PRT和ERT.离体及在体实验均分为4组,即离体PRT 3 h组、离体PRT24 h组、离体ERT 3 h组、离体ERT 24 h组及在体PRT 3 h组、在体PRT 24 h组、在体ERT 3 h组、在体ERT 24 h组;分别于体外循环装置和大鼠颈总动脉血栓模型中进行超声联合微泡溶栓实验,并采集超声图像.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验证血栓成分.离体实验主要分析溶栓后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及溶栓率,在体实验主要分析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溶栓治疗后,离体及在体实验显示:PRT 3 h组与ERT 3 h组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121.12±13.21)% vs (130.09±15.34)%]、溶栓率[(39.83±7.09)% vs (42.14±5.17)%]、血管再通率(83.33% vs 91.67%)及颈总动脉血流速度[(0.21±0.02)m/s vs (0.22±0.01)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RT 24 h组与ERT24h组比较、PRT 24 h组与PRT 3 h组比较、ERT 24 h组与ERT 3 h组比较,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溶栓率、血管再通率、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均下降(P均<0.05).与ERT 24 h组比较,PRT 24 h组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溶栓率、血管再通率及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均下降(P均<0.05).结论 超声联合微泡对溶解离体及在体大鼠颈总动脉PRT和ERT的效果随血栓凝龄的增加而下降,且以PRT为著.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微泡对不同凝龄富血小板血栓(PRT)和富红细胞血栓(ERT)的溶栓效果.方法 分别于体外和大鼠体内颈总动脉制备不同凝龄的PRT和ERT.离体及在体实验均分为4组,即离体PRT 3 h组、离体PRT24 h组、离体ERT 3 h组、离体ERT 24 h组及在体PRT 3 h组、在体PRT 24 h组、在体ERT 3 h组、在体ERT 24 h组;分别于体外循环装置和大鼠颈总动脉血栓模型中进行超声联合微泡溶栓实验,并采集超声图像.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验证血栓成分.离体实验主要分析溶栓后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及溶栓率,在体实验主要分析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溶栓治疗后,离体及在体实验显示:PRT 3 h组与ERT 3 h组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121.12±13.21)% vs (130.09±15.34)%]、溶栓率[(39.83±7.09)% vs (42.14±5.17)%]、血管再通率(83.33% vs 91.67%)及颈总动脉血流速度[(0.21±0.02)m/s vs (0.22±0.01)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RT 24 h组与ERT24h组比较、PRT 24 h组与PRT 3 h组比较、ERT 24 h组与ERT 3 h组比较,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溶栓率、血管再通率、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均下降(P均<0.05).与ERT 24 h组比较,PRT 24 h组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溶栓率、血管再通率及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均下降(P均<0.05).结论 超声联合微泡对溶解离体及在体大鼠颈总动脉PRT和ERT的效果随血栓凝龄的增加而下降,且以PRT为著.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1] | 谭蕾 许湘华 蔡娅 陈静 陈柏林 . 480例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患者的护理 [J]. 中国临床护理 ,2018,2 |
[2] | 王毅 王凌 康绍军 曾桂 . 低频超声联合微泡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预防治疗大鼠缺血性卒中 [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8,1 |
[3] | 许红 李翠梅 . 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瓣四瓣化畸型并关闭不全1例 [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8,7 |
[4] | 石颖 谷芬 杨倩 贺建国 周晓东 . 超声评价微泡诱导超声空化联合血凝酶增强兔VX2肝癌微波热消融作用 [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8,8 |
[5] | 董娟 康春松 王欢 苗俊旺 薛继平 杨青梅 . 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中的应用 [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7,3 |
[6] | 卢春雨 唐少珊 . 肝脏非典型腺瘤超声表现1例 [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7,9 |
[7] | 李赵欢 王琳 胡晓波 张鹏飞 陈逸飞 刘欣欣 徐铭俊 苏海军 张梅 . 采用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与面积应变的关系 [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7,10 |
[8] | 罗有师 魏达友 黄友清 蔡永秋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诊断价值 [J]. 中国医学创新 ,20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