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特点,帮助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漏诊、误诊,为 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平市第一医院 2021 年 2 月 -2024 年 6 月的 8 例经病理证实的 PRCC 患者腹部 CT 平扫 及增强扫描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形态、密度、边界以及平扫及增强各期 CT 值、△ CT 值、强化方式 等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PRCC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特征。结果 8例PRCC患者共检出8个病灶,男6例,女2例, 本组发病年龄介于 57-70 岁,平均年龄(63.25±4.79)岁,发病部位右肾 4 例、左肾 4 例;最大径最高可达 9.5cm,最小为 1.5cm, 平均(4.29±2.22)cm;平均平扫密度(37.88±5.46)HU。8 例病灶多以外凸性生长为主,平扫以等、稍高密度为多见,较大病 灶可有不同程度囊变。增强后 6 例为轻中度渐进性强化,此 6 例患者皮质期与髓质期、排泄期 CT 值及△ CT 值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 0.05),而髓质期与排泄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 例病灶皮质期即明显强化,呈“快进慢出”表现,与 其他肾细胞癌亚型鉴别困难。病灶内肿瘤新生血管少见,仅一例皮质期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可见肿瘤新生血管。8 例病灶均未 见淋巴结转移或静脉癌栓。结论 PRCC 病灶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此为其典型强化方式,易与透明细 胞癌鉴别。少部分可呈“快进慢出”强化方式,与其他肾细胞癌亚型鉴别困难。了解其 CT 影像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 诊断,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观察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特点,帮助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漏诊、误诊,为 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平市第一医院 2021 年 2 月 -2024 年 6 月的 8 例经病理证实的 PRCC 患者腹部 CT 平扫 及增强扫描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形态、密度、边界以及平扫及增强各期 CT 值、△ CT 值、强化方式 等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PRCC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特征。结果 8例PRCC患者共检出8个病灶,男6例,女2例, 本组发病年龄介于 57-70 岁,平均年龄(63.25±4.79)岁,发病部位右肾 4 例、左肾 4 例;最大径最高可达 9.5cm,最小为 1.5cm, 平均(4.29±2.22)cm;平均平扫密度(37.88±5.46)HU。8 例病灶多以外凸性生长为主,平扫以等、稍高密度为多见,较大病 灶可有不同程度囊变。增强后 6 例为轻中度渐进性强化,此 6 例患者皮质期与髓质期、排泄期 CT 值及△ CT 值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 0.05),而髓质期与排泄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 例病灶皮质期即明显强化,呈“快进慢出”表现,与 其他肾细胞癌亚型鉴别困难。病灶内肿瘤新生血管少见,仅一例皮质期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可见肿瘤新生血管。8 例病灶均未 见淋巴结转移或静脉癌栓。结论 PRCC 病灶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此为其典型强化方式,易与透明细 胞癌鉴别。少部分可呈“快进慢出”强化方式,与其他肾细胞癌亚型鉴别困难。了解其 CT 影像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 诊断,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1] | 汪军兵 丁向东 郑媛媛 梁莹莹 王浩 李光明 江明亮 董军 . 维拉帕米逆转乳头状甲状腺癌对多柔比星抗性中的L-Ca2+/calpain信号转导机制 [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6,10 |
[2] | 聂小倩 张维娜 张盛苗 张天宏 王丽 陈龙 . 人乳头瘤病毒E6/E7信使核糖核酸表达与宫颈病变病理级别相关性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8,4 |
[3] | 郭玉心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护理干预对乳头凹陷初产妇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 [J].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8,1 |
[4] | 吴小华 . 小儿喉乳头状瘤的病因病理及手术治疗进展探讨 [J]. 航空军医 ,2018,13 |
[5] | 姚利群 . 磷甲酸钠氯化钠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应用效果 [J].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 ,2018,5 |
[6] | 滕升洋 .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检测宫颈癌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 [J]. 航空军医 ,2018,4 |
[7] | 郭海 卫红亚 . 人乳头瘤病毒E6/E7mRNA 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作用研究 [J]. 名医 ,2016,3 |
[8] | 杨珍玉 陈栋良 黄美园 . 人乳头瘤病毒E6/E7 mRNA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病变的意义 [J]. 名医 ,20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