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稻区双季晚粳稻产量生理与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摘要: 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同时又是单、双季稻混作区.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大米,尤其是优质粳米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在双季稻生产中引入粳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温光资源特性,总结了现有双季晚(籼/粳)稻品种的种植表现,从产量、产量结构、干物质积累、群体动态、生育期、温光利用率、稻米品质等方面比较了长江中下游稻区晚粳与晚籼的可能差异.总体来说,双季晚粳在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方面均显著高于晚籼;前期干物质积累两者无显著差异,但是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晚粳要高于晚籼,晚粳的灌浆率显著高于晚籼,这预示着双季晚粳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粳稻比籼稻有着较平稳的茎蘖动态,这使其具有更强的后期光合能力、更高的后期光能利用率;全生育期晚粳比晚籼长,主要体现在推迟抽穗结实,延长结实灌浆期;粳稻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显著高于籼稻,粳稻后期叶面积指数大于籼稻,光合势亦高于籼稻,而在生育前期(拔节至抽穗期)两者对温光资源的利用基本相当,因此温光利用率晚粳显著高于晚籼;另外,晚粳的稻米品质要优于晚籼.因此,相对于双季晚籼,双季晚粳具有更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
陈丽虹 燕金香 褚光 王丹英 徐春梅 章秀福 陈松
单位:
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1400;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5 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1400
出处:
《中国稻米》
刊期:
2017年第23卷第5期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双季稻早籼晚粳模式资源高效配置研究和极端温度影响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作用机理研究"(2016YFD0300208-02)

长江中下游稻区双季晚粳稻产量生理与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摘要: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同时又是单、双季稻混作区.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大米,尤其是优质粳米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在双季稻生产中引入粳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温光资源特性,总结了现有双季晚(籼/粳)稻品种的种植表现,从产量、产量结构、干物质积累、群体动态、生育期、温光利用率、稻米品质等方面比较了长江中下游稻区晚粳与晚籼的可能差异.总体来说,双季晚粳在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方面均显著高于晚籼;前期干物质积累两者无显著差异,但是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晚粳要高于晚籼,晚粳的灌浆率显著高于晚籼,这预示着双季晚粳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粳稻比籼稻有着较平稳的茎蘖动态,这使其具有更强的后期光合能力、更高的后期光能利用率;全生育期晚粳比晚籼长,主要体现在推迟抽穗结实,延长结实灌浆期;粳稻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显著高于籼稻,粳稻后期叶面积指数大于籼稻,光合势亦高于籼稻,而在生育前期(拔节至抽穗期)两者对温光资源的利用基本相当,因此温光利用率晚粳显著高于晚籼;另外,晚粳的稻米品质要优于晚籼.因此,相对于双季晚籼,双季晚粳具有更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0.1751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