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动脉供血障碍性肠缺血肠管可逆性CT表现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供血障碍肠管可逆性改变的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治疗恢复的肠缺血患者的CT表现特征,观察病变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表现及相应供血肠管的异常表现,将缺血肠管与正常对照组肠壁CT表现进行比较,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例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14例,肠系膜下动脉病变2例,5例肠系膜上、下动脉均有异常.19例小肠缺血表现为肠管扩张,管径为20.05± 1.99 mm,管径大于正常对照组(15.36±0.74 mm,P<0.05);肠腔内积液13例,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于静脉期增强,小肠壁呈不均匀强化,平均CT值为42.77±4.33 HU,低于对照组(85.53±2.68 HU,P<0.05),小肠黏膜强化中断16例,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7例结肠缺血患者,肠管的径线为24.02±1.55 mm,对照组径线为19.73±1.88 mm,两者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肠肠腔内积液3例,与对照组(2例积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期增强,病变结肠壁平均CT值为33.14±4.02 HU,低于对照组(CT值为63.63±6.50 HU,P<0.05);病变结肠黏膜强化连续性中断5例,对照组结肠黏膜强化连续性中断2例,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小肠和结肠的缺血性改变,治疗后复查均恢复正常.结论 肠系膜动脉供血障碍性肠缺血可逆性改变的多排螺旋CT征象为肠管轻度扩张,肠腔内积液增多,肠管壁不均匀强化、肠黏膜强化不连续,而小肠改变较结肠改变显著,是诊断可逆肠缺血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
高云 郑晓林 杨沛钦 桂国华
单位:
东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东莞,523059
出处: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刊期:
2016年第25卷第4期

肠系膜动脉供血障碍性肠缺血肠管可逆性CT表现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供血障碍肠管可逆性改变的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治疗恢复的肠缺血患者的CT表现特征,观察病变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表现及相应供血肠管的异常表现,将缺血肠管与正常对照组肠壁CT表现进行比较,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例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14例,肠系膜下动脉病变2例,5例肠系膜上、下动脉均有异常.19例小肠缺血表现为肠管扩张,管径为20.05± 1.99 mm,管径大于正常对照组(15.36±0.74 mm,P<0.05);肠腔内积液13例,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于静脉期增强,小肠壁呈不均匀强化,平均CT值为42.77±4.33 HU,低于对照组(85.53±2.68 HU,P<0.05),小肠黏膜强化中断16例,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7例结肠缺血患者,肠管的径线为24.02±1.55 mm,对照组径线为19.73±1.88 mm,两者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肠肠腔内积液3例,与对照组(2例积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期增强,病变结肠壁平均CT值为33.14±4.02 HU,低于对照组(CT值为63.63±6.50 HU,P<0.05);病变结肠黏膜强化连续性中断5例,对照组结肠黏膜强化连续性中断2例,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小肠和结肠的缺血性改变,治疗后复查均恢复正常.结论 肠系膜动脉供血障碍性肠缺血可逆性改变的多排螺旋CT征象为肠管轻度扩张,肠腔内积液增多,肠管壁不均匀强化、肠黏膜强化不连续,而小肠改变较结肠改变显著,是诊断可逆肠缺血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0.2494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