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渔业生物平均营养级的长期变动

       摘要: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56-2014年中国北方三省一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和天津市)的捕捞量统计资料,综合分析了黄、渤海海域38种主要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渔获量及渔获组成的长期变化情况,并结合FIB指数(Fishing in Balance Index),深入探讨黄、渤海渔业状况的年间变化.研究表明,1956-2014年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在3.63~4.46的范围内波动,整体呈下降趋势.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1956-1969年,平均营养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95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4.46,1969年下降到3.83;(2)1970-1975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在1975年上升到第三个高峰值4.32;(3)1976-1997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平均营养级在波动中逐渐下降,1992年达到历史最低点3.63;(4)1998-2014年,整体有小幅度上升,最终稳定在3.83左右.FIB指数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956-1968年,FIB指数经过一个振荡后逐渐下降到最低点-1.57;1969-2006年,FIB指数整体在波动中逐渐上升至最高点1.78;2007-2014年,FIB指数下降后趋于稳定.渔获量的长期变化显示,近几十年间黄、渤海高营养级和中低营养级种类的渔获量均呈上升趋势,但高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下降,中低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上升.与全球及其它海域相比,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葡萄牙海域,但低于南澳大利亚和东海海域.

作者:
吴佳颖 薛莹 刘笑笑 任一平 万荣
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201306;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
出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刊期:
2017年第47卷第11期
基金: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15ASKJ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262004,201562030) 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01506335007)资助

黄、渤海渔业生物平均营养级的长期变动

摘要: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56-2014年中国北方三省一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和天津市)的捕捞量统计资料,综合分析了黄、渤海海域38种主要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渔获量及渔获组成的长期变化情况,并结合FIB指数(Fishing in Balance Index),深入探讨黄、渤海渔业状况的年间变化.研究表明,1956-2014年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在3.63~4.46的范围内波动,整体呈下降趋势.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1956-1969年,平均营养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95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4.46,1969年下降到3.83;(2)1970-1975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在1975年上升到第三个高峰值4.32;(3)1976-1997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平均营养级在波动中逐渐下降,1992年达到历史最低点3.63;(4)1998-2014年,整体有小幅度上升,最终稳定在3.83左右.FIB指数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956-1968年,FIB指数经过一个振荡后逐渐下降到最低点-1.57;1969-2006年,FIB指数整体在波动中逐渐上升至最高点1.78;2007-2014年,FIB指数下降后趋于稳定.渔获量的长期变化显示,近几十年间黄、渤海高营养级和中低营养级种类的渔获量均呈上升趋势,但高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下降,中低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上升.与全球及其它海域相比,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葡萄牙海域,但低于南澳大利亚和东海海域.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0.2708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