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次雷暴过程的宏微观及电特征的数值模拟

       摘要: 采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模拟了2015年7月17日广东清远一次系统性强雷暴过程,探究此次雷暴的宏微观及电活动特征,从微物理角度出发,分析电荷结构的复杂成因.结果表明,由于水汽充足,上升气流速度大,云体高度高,小粒子随着强上升气流快速上升,迅速增长为雨滴等大粒子,降水出现早,强度大,较高的气温,使得很难产生固态降水.本次过程中,电荷结构由三极性结构逐渐演变成偶极性结构,这是由于霰的自动转化作用较强,中层霰粒在雷暴云成熟期转化为雹下落,上升气流由于强降水的发生不能维持,冰晶和霰粒子分布区域重合面积减少,非感应起电减弱,使得下部电荷结构消散.较高的电荷区高度使得云闪数目远远多于地闪数目.

作者:
郭凤霞 黄兆楚 王曼霏 李扬 穆奕君 廉纯皓 曾凡辉
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44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刊期:
2018年第34卷第5期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50150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6Z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537209、41875002)

广东一次雷暴过程的宏微观及电特征的数值模拟

摘要: 采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模拟了2015年7月17日广东清远一次系统性强雷暴过程,探究此次雷暴的宏微观及电活动特征,从微物理角度出发,分析电荷结构的复杂成因.结果表明,由于水汽充足,上升气流速度大,云体高度高,小粒子随着强上升气流快速上升,迅速增长为雨滴等大粒子,降水出现早,强度大,较高的气温,使得很难产生固态降水.本次过程中,电荷结构由三极性结构逐渐演变成偶极性结构,这是由于霰的自动转化作用较强,中层霰粒在雷暴云成熟期转化为雹下落,上升气流由于强降水的发生不能维持,冰晶和霰粒子分布区域重合面积减少,非感应起电减弱,使得下部电荷结构消散.较高的电荷区高度使得云闪数目远远多于地闪数目.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0.2277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