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及碳流途径

       摘要: 根据2011年6月、10月、12月和2012年4月4个航次对獐子岛海域水温、分粒径 Chl a浓度、透明度等参数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 Chl a 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光合固碳能力及碳流途径。研究结果显示,獐子岛海域表、底层 Chl a 浓度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07–6.28μg/L 和0.16–5.28μg/L,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60±1.38)μg/L 和(1.31±1.10)μg/L,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P<0.05)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表、底层 Chl a 含量秋、春季节差异极显著(P<0.01)。表、底层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均以微型浮游植物(Nano-phytoplankton)为主,贡献率分别为50.85%和44.64%。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NO3-、PO43-和 NH4+的3种形态无机营养盐对微型浮游植物有显著的影响,而水温和 NO2-对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影响显著。该海域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为40.31–1017.64 mg C/(m2·d),平均为(386.07±281.80) mg C/(m2·d)。超过38.3%的总初级生产通过微食物环向高营养级传递并入经典食物链,微食物环在獐子岛虾夷扇贝养殖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
梁峻 刘毅 方建光
单位: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碳汇渔业实验室 青岛 266071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 116001
出处:
《渔业科学进展》
刊期:
2015年第36卷第4期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1BAD13B05)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獐子岛碳汇专项(20603022011003)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CARS-48)共同资助

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及碳流途径

摘要: 根据2011年6月、10月、12月和2012年4月4个航次对獐子岛海域水温、分粒径 Chl a浓度、透明度等参数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 Chl a 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光合固碳能力及碳流途径。研究结果显示,獐子岛海域表、底层 Chl a 浓度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07–6.28μg/L 和0.16–5.28μg/L,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60±1.38)μg/L 和(1.31±1.10)μg/L,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P<0.05)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表、底层 Chl a 含量秋、春季节差异极显著(P<0.01)。表、底层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均以微型浮游植物(Nano-phytoplankton)为主,贡献率分别为50.85%和44.64%。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NO3-、PO43-和 NH4+的3种形态无机营养盐对微型浮游植物有显著的影响,而水温和 NO2-对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影响显著。该海域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为40.31–1017.64 mg C/(m2·d),平均为(386.07±281.80) mg C/(m2·d)。超过38.3%的总初级生产通过微食物环向高营养级传递并入经典食物链,微食物环在獐子岛虾夷扇贝养殖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0.3113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