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特征

       摘要: 2011—2012年以超级杂交籼稻金优785为试材,研究贵州高原山区6个试验点的中产(9.0~10.5 t hm–2)、高产(10.5~12.0 t hm–2)、超高产(12.0~14.5 t hm–2)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有效穗数差异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千粒重差异最小,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0.5822和0.7304,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1和0.8858;(2)抽穗期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成熟期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为21.9 h hm–2,分别比高产和中产群体提高了7.7%和15.9%,差异达显著水平;(3)抽穗期粒叶比以超高产群体最高,与高产和中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颖花数/叶面积分别提高9.7%和21.5%,实粒数/叶面积分别提高10.9%和17.8%,粒重/叶面积分别提高4.3%和8.4%;(4)超高产和高产群体穗型较大,每穗250粒以上的大穗比例较多,100粒以下的小穗比例较少;(5)顶四叶叶长顺序在不同产量水平群体间也有较大差异,中产群体以顶一叶最长、顶四叶最短,高产和超高产群体以顶二叶或顶三叶最长、顶四叶最短。因此,要实现贵州高原水稻超高产,需增加有效穗数、促大穗形成,确保抽穗期拥有适宜叶面积和较高的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

作者:
江学海 李敏 姬广梅
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生产管理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5; 贵州省水稻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6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生产管理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 贵州省水稻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
出处:
《作物学报》
刊期:
2016年第42卷第12期
基金:
贵州省农业攻关项目[黔科合 NY 字(2014)3018],贵州省农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黔科合成转字(2015)502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专项资金项目黔农科院专项[(2014)013]和黔农科院自主创新科研专项[(2014)019]资助。

贵州省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特征

摘要:2011—2012年以超级杂交籼稻金优785为试材,研究贵州高原山区6个试验点的中产(9.0~10.5 t hm–2)、高产(10.5~12.0 t hm–2)、超高产(12.0~14.5 t hm–2)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有效穗数差异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千粒重差异最小,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0.5822和0.7304,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1和0.8858;(2)抽穗期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成熟期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为21.9 h hm–2,分别比高产和中产群体提高了7.7%和15.9%,差异达显著水平;(3)抽穗期粒叶比以超高产群体最高,与高产和中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颖花数/叶面积分别提高9.7%和21.5%,实粒数/叶面积分别提高10.9%和17.8%,粒重/叶面积分别提高4.3%和8.4%;(4)超高产和高产群体穗型较大,每穗250粒以上的大穗比例较多,100粒以下的小穗比例较少;(5)顶四叶叶长顺序在不同产量水平群体间也有较大差异,中产群体以顶一叶最长、顶四叶最短,高产和超高产群体以顶二叶或顶三叶最长、顶四叶最短。因此,要实现贵州高原水稻超高产,需增加有效穗数、促大穗形成,确保抽穗期拥有适宜叶面积和较高的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0.1739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