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条件下低氮密植栽培对“早晚兼用”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摘要: 为了缓解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育期不配套的矛盾,2014—2015年早晚两季均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机插密度(36.4、28.6、19.0 m–2)与施氮量(0、110~140、176~189 kg N hm–2)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早晚兼用”机插双季稻栽培模式有利于早、晚2季周年高产,以“高密+高氮”处理产量最高,2年分别达到16.94 t hm–2和16.99 t hm–2,但与“高密+低氮”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下降,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提高,以“高密+低氮”处理最高,2年4季分别为62.77%、55.75%、65.82%、64.37%,比“高密+高氮”处理分别提高12.11%、9.01%、8.49%、2.14%;“高密+低氮”处理与“低密+高氮”处理相比,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辐射利用率均有一定的优势。由此可见,在此模式下适当增加机插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采用“早晚兼用”品种搭配模式,低氮、密植栽培可作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产的关键技术。

作者:
陈佳娜 曹放波 谢小兵 单双吕 高伟 李志斌 黄敏 邹应斌
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出处:
《作物学报》
刊期:
2016年第42卷第8期
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子课题水稻栽培与土壤岗位科学家项目(2011-2015)(CARR-01)资助

机插条件下低氮密植栽培对“早晚兼用”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摘要:为了缓解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育期不配套的矛盾,2014—2015年早晚两季均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机插密度(36.4、28.6、19.0 m–2)与施氮量(0、110~140、176~189 kg N hm–2)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早晚兼用”机插双季稻栽培模式有利于早、晚2季周年高产,以“高密+高氮”处理产量最高,2年分别达到16.94 t hm–2和16.99 t hm–2,但与“高密+低氮”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下降,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提高,以“高密+低氮”处理最高,2年4季分别为62.77%、55.75%、65.82%、64.37%,比“高密+高氮”处理分别提高12.11%、9.01%、8.49%、2.14%;“高密+低氮”处理与“低密+高氮”处理相比,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辐射利用率均有一定的优势。由此可见,在此模式下适当增加机插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采用“早晚兼用”品种搭配模式,低氮、密植栽培可作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产的关键技术。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0.2996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