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与致用的两全和两难——以顾颉刚、傅斯年等民国史家的选择为例

       摘要: 历史学本系求真之学,但当史家基于求真理念所形成的主张与社会现实需求相违时,围绕价值判断所生之困境则如影随形.民国年间,顾颉刚、傅斯年等史家皆曾遭逢此困境,其中以两个案例最具代表性:初中教科书《本国史》所涉之风波和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学术论争.这两个案例集中体现了学者个体学术主张和时代需求之间的纠葛,其实质反映出史家求真与致用的双重情怀如何展现,学术追求和现实政治如何协调,专业研究和大众普及的关系如何处理等带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抗战时期的顾颉刚、傅斯年等史家以不同方式实现了历史研究的价值理性,似在史学的求真与致用两途获得了统一,实现了两全,然此两全伴随着两难,内里深刻的矛盾纠结仍始终存在.

作者:
李帆
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近代史研究》
刊期:
2018年第0卷第3期
基金: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16AZS012)的阶段性成果、2015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

求真与致用的两全和两难——以顾颉刚、傅斯年等民国史家的选择为例

摘要:历史学本系求真之学,但当史家基于求真理念所形成的主张与社会现实需求相违时,围绕价值判断所生之困境则如影随形.民国年间,顾颉刚、傅斯年等史家皆曾遭逢此困境,其中以两个案例最具代表性:初中教科书《本国史》所涉之风波和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学术论争.这两个案例集中体现了学者个体学术主张和时代需求之间的纠葛,其实质反映出史家求真与致用的双重情怀如何展现,学术追求和现实政治如何协调,专业研究和大众普及的关系如何处理等带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抗战时期的顾颉刚、傅斯年等史家以不同方式实现了历史研究的价值理性,似在史学的求真与致用两途获得了统一,实现了两全,然此两全伴随着两难,内里深刻的矛盾纠结仍始终存在.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0.8617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