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小麦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 采用102对SSR标记,对山西省1949年以来162个小麦育成品种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标记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3.94,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变幅为0~0.81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46,说明山西省小麦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2000-2005年审定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最高.根据Nei's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山西省小麦品种分为8个类群,分类主要与育成年代和生态地理分布有关,其中第Ⅲ、Ⅳ、Ⅴ、Ⅵ、Ⅶ和Ⅷ类群的遗传距离较大、遗传差异较明显.通过分析品种间穗粒数、千粒重和叶绿素含量相关的位点后发现,不同年代的品种中优异等位变异频率随着年代逐渐增长,但部分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频率仍然偏低,表明重要农艺性状仍有较大的改良潜力.

作者:
郑军 李晓华 赵佳佳 尚保华 曹勇 马小飞 张晓军 乔玲 乔麟轶 郑兴卫 张建诚
单位: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临汾,041000
出处: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刊期:
2018年第19卷第4期
基金:
山西省农科院育种工程项目(17yzgc010) 山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平台(201605D1510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100600)

山西省小麦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采用102对SSR标记,对山西省1949年以来162个小麦育成品种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标记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3.94,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变幅为0~0.81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46,说明山西省小麦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2000-2005年审定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最高.根据Nei's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山西省小麦品种分为8个类群,分类主要与育成年代和生态地理分布有关,其中第Ⅲ、Ⅳ、Ⅴ、Ⅵ、Ⅶ和Ⅷ类群的遗传距离较大、遗传差异较明显.通过分析品种间穗粒数、千粒重和叶绿素含量相关的位点后发现,不同年代的品种中优异等位变异频率随着年代逐渐增长,但部分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频率仍然偏低,表明重要农艺性状仍有较大的改良潜力.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0.3944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