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2001年1月~2014年4月江苏及邻区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S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求解方法计算了茅山断裂带及邻区149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中小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兼有一定比例的正断层类型,而逆冲型相对较少,P、T轴优势方向分别为NEE-SWW、NNW-SSE向.利用14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自助线性应力反演(LSIB)方法反演了研究区应力张量.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S1方位角为254.2°,俯角为2.6°,最小主应力S3方位角为163.9°,俯角为9.5°.为了进一步印证所得应力张量的可靠性,又利用1970年以来ML≥3.5地震震源机制解再次反演,所得结果中最大主应力S1方位角为252.4°,俯角为8.4°,最小主应力S3方位角为160.4°,俯角为12°.2份不同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所得应力张量十分接近.应力张量结果表明,茅山断裂带及邻区处于以NEE-SWW向水平压应力和NNW-SSE向水平张应力为主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中.
摘要:利用2001年1月~2014年4月江苏及邻区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S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求解方法计算了茅山断裂带及邻区149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中小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兼有一定比例的正断层类型,而逆冲型相对较少,P、T轴优势方向分别为NEE-SWW、NNW-SSE向.利用14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自助线性应力反演(LSIB)方法反演了研究区应力张量.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S1方位角为254.2°,俯角为2.6°,最小主应力S3方位角为163.9°,俯角为9.5°.为了进一步印证所得应力张量的可靠性,又利用1970年以来ML≥3.5地震震源机制解再次反演,所得结果中最大主应力S1方位角为252.4°,俯角为8.4°,最小主应力S3方位角为160.4°,俯角为12°.2份不同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所得应力张量十分接近.应力张量结果表明,茅山断裂带及邻区处于以NEE-SWW向水平压应力和NNW-SSE向水平张应力为主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中.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学术期刊网 | 中文学术期刊在线检索服务平台 |蜀ICP备18028976号
首页 |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见问题 | 投诉建议 | 网站地图
邮箱:qikanjiansuo@163.com |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