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高频斜压波波包分布特征

       摘要: 利用1960-2015年NCEP全球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和我国2426站20时日降水量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和波包传播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6-8月)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窄带信号和高频斜压波波包分布特征及其与夏季我国东部典型雨季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滤除30 d尺度以上变化后的夏季多年平均EASJ表现为显著的3~7 d高频窄带信号,该频域涵盖了华南汛期2~4和5~7 d、江淮梅雨季5~7 d以及7月下旬至8月北方暴雨的2~4和6~8 d的高频窄带信号,反映了夏季窄带信号的阶段性变化及其与我国东部典型雨季的对应关系.(2)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相对应的3~7 d高频斜压波波包大值带呈准纬向分布,代表强扰动区域,即急流带超地转强西风切变的动力不稳定区;波包低值区与南亚高压相对应,代表弱扰动区域,即弱风均压稳定区.进一步分析江淮梅雨季高频斜压波波包的分布特征表明,分别位于中纬度和高纬度的两条5~7 d高频斜压波波包带和高值区与影响江淮梅雨降水的斜压能量频散波导和关键区高能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与副热带西风急流相对应的位于40°~55°N的3~7 d高频斜压波波包带活动主要表现为经向位移和强度变化,其经向位移呈现先南落后北抬再波动的特征,强度表现为逐渐减弱而后加强的变化趋势.高频斜压波波包纬向分布变化以纬向风中心值位置突变为转折点分为两个阶段,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波包分布特征.第一阶段有两个波包大值区,分别为黑海至里海地区和我国东北至日本岛地区;第二阶段有三个波包大值区,分别为黑海至里海地区、巴尔喀什湖西侧以及我国东北至日本岛地区,其中巴尔喀什湖西侧3~7 d高频斜压波波包扰动对我国东部降水有重要贡献.

作者:
刘思佳 金荣花 肖天贵 杨宁
单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610225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出处:
《气象》
刊期:
2018年第44卷第3期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506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C03B04)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高频斜压波波包分布特征

摘要:利用1960-2015年NCEP全球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和我国2426站20时日降水量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和波包传播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6-8月)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窄带信号和高频斜压波波包分布特征及其与夏季我国东部典型雨季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滤除30 d尺度以上变化后的夏季多年平均EASJ表现为显著的3~7 d高频窄带信号,该频域涵盖了华南汛期2~4和5~7 d、江淮梅雨季5~7 d以及7月下旬至8月北方暴雨的2~4和6~8 d的高频窄带信号,反映了夏季窄带信号的阶段性变化及其与我国东部典型雨季的对应关系.(2)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相对应的3~7 d高频斜压波波包大值带呈准纬向分布,代表强扰动区域,即急流带超地转强西风切变的动力不稳定区;波包低值区与南亚高压相对应,代表弱扰动区域,即弱风均压稳定区.进一步分析江淮梅雨季高频斜压波波包的分布特征表明,分别位于中纬度和高纬度的两条5~7 d高频斜压波波包带和高值区与影响江淮梅雨降水的斜压能量频散波导和关键区高能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与副热带西风急流相对应的位于40°~55°N的3~7 d高频斜压波波包带活动主要表现为经向位移和强度变化,其经向位移呈现先南落后北抬再波动的特征,强度表现为逐渐减弱而后加强的变化趋势.高频斜压波波包纬向分布变化以纬向风中心值位置突变为转折点分为两个阶段,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波包分布特征.第一阶段有两个波包大值区,分别为黑海至里海地区和我国东北至日本岛地区;第二阶段有三个波包大值区,分别为黑海至里海地区、巴尔喀什湖西侧以及我国东北至日本岛地区,其中巴尔喀什湖西侧3~7 d高频斜压波波包扰动对我国东部降水有重要贡献.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0.1687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