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照射对小鼠肠上皮损伤病理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建立放射性肠上皮损伤小鼠模型,观察肠上皮损伤病理变化规律.方法 分别以10,12,14,16和18 Gy剂量单纯照射小鼠腹部,筛选最小致死剂量.进而采用18 Gy剂量照射Lgr5-EGFP-ires-CreERT2转基因小鼠,每日观察小鼠体重,并在辐照后0.5、3.5和6d取小鼠小肠,观察小肠的病理学改变规律,如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数目和G蛋白耦联受体5(LGR5)+肠道干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 18 Gy为单纯腹部照射建立放射性肠上皮损伤小鼠模型的最小致死剂量;与未处理组相比,腹部照射后小鼠体重逐步减轻、小肠绒毛变短、隐窝数目减少、LGR5+肠隐窝干细胞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结论 实验采用18 Gy剂量单纯辐照小鼠腹部,建立了放射性肠上皮损伤小鼠模型,初步探讨了放射性肠上皮损伤病理规律,为急性放射损伤救治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模型.

作者:
陆婷 葛彦 居颂光 居颂文
单位:
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与生物科学学院免疫学系,江苏 苏州,215123 苏州市立医院消化疾病与营养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008
出处: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刊期:
2017年第26卷第1期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苏州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资助项目

腹部照射对小鼠肠上皮损伤病理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建立放射性肠上皮损伤小鼠模型,观察肠上皮损伤病理变化规律.方法 分别以10,12,14,16和18 Gy剂量单纯照射小鼠腹部,筛选最小致死剂量.进而采用18 Gy剂量照射Lgr5-EGFP-ires-CreERT2转基因小鼠,每日观察小鼠体重,并在辐照后0.5、3.5和6d取小鼠小肠,观察小肠的病理学改变规律,如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数目和G蛋白耦联受体5(LGR5)+肠道干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 18 Gy为单纯腹部照射建立放射性肠上皮损伤小鼠模型的最小致死剂量;与未处理组相比,腹部照射后小鼠体重逐步减轻、小肠绒毛变短、隐窝数目减少、LGR5+肠隐窝干细胞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结论 实验采用18 Gy剂量单纯辐照小鼠腹部,建立了放射性肠上皮损伤小鼠模型,初步探讨了放射性肠上皮损伤病理规律,为急性放射损伤救治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模型.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0.1950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