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长江流域二度梅建立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调整的机制分析

       摘要: 基于NCEP2再分析资料,利用全型线性位势诊断方程详细分析了1998年7月长江流域二度梅建立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异常调整的物理机制.研究表明,1998年二度梅的重新建立是由于副高南撤增强所致,期间以副高南、北两侧位势高度的“此长彼消”为显著特征.这一调整过程可以分为副高的减弱南撤和增强维持两个阶段,而且是由高、低纬天气系统共同影响的结果.地转涡度项和摩擦力散度项在这其中起到重要贡献,尤以前者贡献最大.在不考虑边界条件作用下,地转涡度项对位势高度的贡献量级为101 gpm,而摩擦力散度项则为100 gpm,后者的影响仅局限于对流层低层.对于北侧位势高度而言,受中高纬度Rossby波调整所产生的低压槽影响,地转涡度项使其持续减弱,而南侧位势高度由于赤道反气旋加强北上,地转涡度项使其由减弱转为增强.摩擦力散度项则通过正反馈作用,分别使得上述的减弱趋势和增强趋势更明显.

作者:
苏同华 吕思思 袁卓建
单位:
福建省气象台,福建福州,350001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刊期:
2017年第33卷第5期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405056)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创新项目(2015J05078) 华东区域气象科技协同创新基金合作项目(QYHZ201405)

1998年长江流域二度梅建立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调整的机制分析

摘要:基于NCEP2再分析资料,利用全型线性位势诊断方程详细分析了1998年7月长江流域二度梅建立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异常调整的物理机制.研究表明,1998年二度梅的重新建立是由于副高南撤增强所致,期间以副高南、北两侧位势高度的“此长彼消”为显著特征.这一调整过程可以分为副高的减弱南撤和增强维持两个阶段,而且是由高、低纬天气系统共同影响的结果.地转涡度项和摩擦力散度项在这其中起到重要贡献,尤以前者贡献最大.在不考虑边界条件作用下,地转涡度项对位势高度的贡献量级为101 gpm,而摩擦力散度项则为100 gpm,后者的影响仅局限于对流层低层.对于北侧位势高度而言,受中高纬度Rossby波调整所产生的低压槽影响,地转涡度项使其持续减弱,而南侧位势高度由于赤道反气旋加强北上,地转涡度项使其由减弱转为增强.摩擦力散度项则通过正反馈作用,分别使得上述的减弱趋势和增强趋势更明显.

说明:如本页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1.356068s